B型及C型肝炎病毒帶原者其血清鐵儲存狀態、運鐵蛋白P570S基因多形性
與尿液8-hydroxydeoxyguanosine之相關
張家瑜1、林聖凱1、王尊彥1、許銘霖1、黃佩琳1、蕭敦仁2, 3、翁瑞宏1
1.中山醫學大學健康管理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台中,台灣
2.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台北,台灣
3.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內科部,桃園,台灣
摘要
B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和C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 感染,兩者已被視為肝臟致癌性的主要貢獻因子。肝臟細胞因B型和C型肝炎所導致的發炎,已被報告是與增加的反應性氧化產物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有關;而在B型和C型肝炎中,鐵的累積可能也在氧化壓力中扮演一個關鍵的角色。然而,在肝炎病毒帶原者中,運鐵蛋白基因和內在鐵的蓄積在氧化性DNA傷害上所扮演的角色還未被研究。總計有72名肝炎病毒帶原者及72名配對對照被納入分析。血清運鐵蛋白 (serum ferritin) 及鐵飽和度 (iron saturation) 被測量以視為個人的鐵儲存狀態 (iron stores);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和anti-HCV抗體 (anti-hepatitis C antibody [anti-HCV]) 以免疫分析法被決定。尿液8-hydroxy-2’-deoxyguanosine (8-OHdG) 濃度被用以當作氧化性DNA傷害的生物標記,並以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試劑進行分析;運鐵蛋白P570S基因型則以聚合酶鏈鎖反應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來決定。結果顯示肝炎病毒帶原者中,具有較高血清運鐵蛋白濃度 (24.2 vs. 9.7;P = 0.008)、鐵飽和度 (21.3 vs. 8.8;P = 0.006)、鐵儲存狀態者 (30.0 vs. 9.3;P = 0.04),分別相較於具有正常血清運鐵蛋白濃度、鐵飽和度、鐵儲存狀態者,顯示出明顯較高的尿液8-OHdG濃度。在調整相關干擾因子效應後,相較於具有正常的內在鐵儲存狀態和運鐵蛋白P570S C1C1基因型者 (10.7 ng/mg creatinine),並無明顯的8-OHdG濃度差異在具有正常的內在鐵儲存狀態和運鐵蛋白P570S C1C2/C2C2基因型者 (9.2 ng/mg creatinine)、及具有較高的內在鐵儲存狀態及運鐵蛋白P570S C1C1基因型者 (8.6 ng/mg creatinine) 中被注意到。明顯地,具有較高的內在鐵儲存狀態和運鐵蛋白P570S C1C2/ C2C2基因型者 (29.9 ng/mg creatinine;Ps < 0.05),相較於其他的內在鐵儲存狀態和運鐵蛋白P570S基因型的分組,具有顯著增加的尿液8-OHdG濃度。這些結果建議,較高的內在鐵儲存狀態和易感受性運鐵蛋白P570S基因型,可能在B型和C型肝炎病毒帶原者的氧化性DNA傷害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關鍵詞:肝炎病毒帶原者、運鐵蛋白基因、血清運鐵蛋白濃度、鐵儲存狀態、尿液8-hydroxy-2'-deoxyguanos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