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計畫將污染事件日定義為PM10 110μg/m3 (PSI80) ,共進行三次密集採樣,分別是908月與12月及913月,採樣地點包括大甲、后里、霧峰及太平四個測站,採集後之PM10懸浮微粒分別進行元素碳(EC) 、有機碳(OC) 、陰陽離子、重金屬及多環芳香烴化合物等成份之分析,比較這些成份在事件日及非事件日之差異,藉此研析事件日之可能形成原因,另配合受體模式解析及比較事件日及非事件日各種污染源之貢獻量。研究結果發現包括ECOC、陰陽離子及重金屬在事件日其濃度均顯著高於其在非事件日之濃度,將OC再區分成原生性有機碳(OCpri) 及衍生性有機碳(OCsec) ,發現OCpri在事件日及非事件日間有顯著差異(p0.0001) ,但OCsec 在事件日及非事件日間則無顯著差異(p=0.2606) 。另由NO3-/PM10之比值發現硝酸鹽在幾次事件日均有很明顯上升之趨勢,顯示有部份之氣態氮化合物在事件日迅速轉化成固態之硝酸鹽,此一化學轉化作用會造成PM10濃度之增高,未來在懸浮微粒減量之防制工作上需特別注意此一問題。在重金屬方面,1210日之事件日霧峰及太平兩測站之地殼元素(CaAlFeMnK) 、交通元素(PbZn) 、燃燒元素(VNi) 及微量元素(SeCuCrCdTiAs) 均有大量增加之情形,后里測站其交通元素及燃燒元素則有大量增加之現象,但3月事件日各種金屬元素增高之趨勢並不明顯。去除硫酸鹽及硝酸鹽後進行受體模式之解析,其結果與未去除此兩種鹽類之差異不大。以去除此兩種鹽類之結果來解析事件日各測站之主要污染源,大甲白天為交通、街塵,夜間為交通;后里白天為交通、街塵、焚化爐、鋼鐵業,夜間為交通、街塵;太平白天為交通、街塵、重油燃燒、鋼鐵業,夜間為交通;霧峰白天為街塵、交通、鋼鐵業,夜間為交通、重油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