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移植與糖尿病 張浤榮 2004/2/28

不論是在世界各地,糖尿病都造成了很大的問題,它所導致的各種急、慢性併發症,也是學者專家不斷在研究解決的課題,本篇文章主要要來探討糖尿病與腎臟移植的關係。

糖尿病患者在不幸進入腎衰竭階段後,所面對的透析問題常比一般無糖尿病的患者還多,不論是在血液透析或是腹膜透析皆然:在血液透析方面,糖尿病患者會有較高頻率的透析中低血壓發作、抽搐、動靜脈廔管功能不佳等問題;在腹膜透析方面,又需面對高糖的腹膜透析液,造成了血糖更高更難控制等問題;而當糖尿病患者厭倦了透析的苦日子,心中燃起了腎移植期望時,在過去,又常像病毒性肝炎患者一樣被排除在移植配型之外﹗足見糖尿病症患者,不論在透析方向或是移植方面,都會面臨較多的問題,亦需多一層的考慮與呵護,才能避免移植併發症的發生。近年來,國內外陸續有糖尿病腎移植的經驗發表,可以當做糖尿病尿毒症患者在決定接受移植時候的重要參考,需要時應多向臨床相關醫師諮詢。

另一個相當重要的現象,就是所謂的移植後糖尿病,所謂移植後糖尿病,就是患者本來不具糖尿病,而在移植之後,即服用抗排斥藥物之後,發生了血糖偏高需要藥物治療的現象。過去,正常血糖的定義,是飯前血糖在140 mg/dL以下,而近年來糖尿病的國際標準已逐漸下降至飯前血糖應在126 mg/dL以下。經由臨床統計,使用普樂可復的移植腎友約有五分之一會有移植後血糖過高的問題,相對的,使用環孢靈移植腎友則有十分之一會有此現象,總平均約有百分之十三的移植腎友,會產生移植後糖尿病,當發生移植後糖尿病時,若將普樂可復置換成環孢靈,會有血糖改善的效果,但是否要如此置換應與移植醫師詳細討論,因為還有其他因素必須考量。因此,腎友在移植前,應先對移植有全盤的瞭解,再做決定,而移植後亦應對於是否有高血糖現象多加注意,可慰的是,目前醫學上對高血糖的處置並不困難。

九十二年九月世界糖尿病大會在法國巴黎舉行,本人有幸得以參與其中,同行還包括國內數位新陳代謝、內分泌專家,我則是唯一的腎臟科醫師,在這一次的大會中,發表了許多糖尿病治療的新觀念,在前次台中榮總與中山醫院聯合舉辦的衛教講座中,也曾提出過報告介紹。糖尿病的發生是由於胰臟胰島細胞失調及週邊組織對胰島素產生抗性,另外最新的觀念還認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疾病狀態,治療目標除了應該降低患者的血糖之外,還需降低患者的發炎指數。三十幾年來,藥物治療方面以磺胺尿素劑與雙胍類為傳統治療。近年來繼α-配糖酵素抑制劑發展之後,被稱為胰島素增敏劑之TZD類口服抗高血糖劑也迅速被發展出來。由於降血糖藥物的種類逐漸增加,使得臨床醫師憑添許多利器,這種新型的口服胰島素增敏劑,在台上市已數年,使用經驗亦漸趨成熟。根據中山醫院的使用經驗統計,若合併使用口服胰島素增敏劑及傳統降血糖案,對於飯後血糖以及發炎指數(即C反應蛋白)有很好的改善效果;而近年來國外學者一再強調飯後血糖的追蹤優於飯前血糖,更能具體的反應出此類藥物的優越性。

腎友們可能會提出疑問,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移植後糖尿病的產生?如前所述,糖尿病的基本成因是胰島細胞的功能失調及週邊組織對胰島素產生阻抗,許多移植的研究發現,抗排斥藥物,在這二方面都有可能造成影響,也就是說移植後糖尿病的原因並不單純,並非單獨的胰島細胞失調或是週邊組織阻抗能解釋,而是多種機轉複合而產生的結果。

糖尿病的診斷固然需要至醫院就診偵測血糖,然而日常生活的注意與保健也是相當重要的,當發生嚴重口渴,食慾減退,體重急速下降並脫水時,可能就是糖尿病初發症候,嚴重者可能造成新腎急性衰竭,對於得來不易的新腎,可不慎乎﹖而對於血糖相當穩定的糖尿病患者,也不可輕忽,不可因為血糖穩定就疏於照顧,每日仍需勤加運動,因為運動可以改善身體週邊組織對胰島素的利用,對於血糖控制也有貢獻,也就是運動具有改善血糖的效果,對於血糖略高於正常值及降血糖藥物劑量輕微的腎友,說不定可以因此不必服藥喔!

謹以此文祝福所有腎友及家屬健康快樂!